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谈大学师生关系

文章来源:       时间:2009年05月02日  点击次数:   [ 字体:  ]  

高校评价体系应突出育人功能

——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谈大学师生关系

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,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学的重视。师生关系应该说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。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不影响到大学,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给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冲击。在新形势下,如何构建新的大学师生关系,也日益成为大学教师、干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日前,就这一话题,华东师大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

记者:现在提出大学师生关系问题,您觉得是否突兀,或者说是否值得提出来?

张济顺:大学的师生关系原来不是什么话题,就是说没有什么问题。现在不行了,互联网上不时传出大学里这样那样的新闻,甚至个别极端事件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大学的师生关系出现了多少问题。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是很负责的,大多数学生也是尊重、爱戴老师的。但是环境在发生变化,大学内部也在变化,师生关系不可能不受到影响。那么,我们也要思考一下,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,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老师。

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一。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,过去社会发展的目标定在何时达到人均收入多少多少。现在看清楚了,社会的发展绝对不是直线的。经济收入提高了一点,资源分配就发生变化,诸多因子就要重组。社会文化、伦理道德都会受到冲击,似乎是“礼崩乐坏”。所以,一些顺理成章的东西,比如师道尊严,比如百来年形成的大学师生关系也在变化。大学文化的重建应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内容。

记者:良好师生关系的判断有变化吗?

张济顺:大学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一些基本价值不会随波逐流。良好师生关系仍然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,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,有利于教师的正常履职,有利于完成教书育人的大目标。

记者:在管理和制度建设上,您有什么思考与建议?

张济顺: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,教师处于主导地位。我们有必要强调大学教师的教书育人责任,提出要求。

近年来,高校评估评价体系中,教书育人功能的评价突出得不够。也许有人认为,教师教书育人是天经地义的,不便于制订指标衡量。我认为,即便不制订指标,也要有一些规矩。国内外多数大学都不要求教师坐班,但是我注意到国外很多大学对于教师在办公室的时间是有规定的。校园网介绍教师的主页上都有每周的办公时间,以便接待学生、答疑指导。日本的大学所有教授办公室门上都有一个格子,插有标明他在职状态的牌子——在、暂时离开或是出差,作为教授必须接触学生的保证。我国的大学多数没有这个刚性规定,那么大学教师的这个根本职能——教书育人怎么保证?一位大学教师不管学问多么大,如果只是上课才来,下课就走,我看很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。

对教师的评价还有调整的空间。现在许多高校在这些方面都有重科研、轻教学的倾向。教学上也是强调获奖,而忽视了最日常的责任——上课,育人。还有一件司空见惯但也值得讨论的事是,教师上课要发课时津贴,按职务发放,不评等级。上课是教师最基本的履职行为,是称职的必要条件。他的基本工资就是对他基本履职的报酬,为什么还要发津贴呢?我不是说教师的收入够了。现在多数高校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收入还是不高,还需要有津贴、奖金以增加收入,但是评价要科学,要以教书育人的综合评定为依据。

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。我们为什么念念不忘自己的小学老师、初中班主任呢?就是因为当初他们和我们朝夕相处,每天牵手到校门外。师生之间不是“距离产生美”,而是师生相融,教学相长。

记者:师生关系,也不能全是老师的事。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,对大学生活也应该有所承担。

张济顺:讨论师生关系,也要分析一下学生的情况。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。他们有很多长处,但这一代年轻人独生子女占多数,很多学生在生活上被过度溺爱,而在学业上又经受了过度的压力。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了12年,千辛万苦考上了大学。大学里环境宽松、自由自在,终于没人在后面监督了。所以,许多学生蔑视权威,蔑视规范,进入大学后很希望有人来导航。所以说,大学教师人人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学业以外的指导。

大学要重建大学精神,明确提出大学师生的使命、理想和责任,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。学校要认真地研究师生关系的现状,规范教师管理,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,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。

■记者陈宝泉

来源:《中国教育报》2009年5月30日第3版